次生盐渍化土壤治理与改良——有机矿化活性液肥使用技术
一、背景与原因
全世界盐碱地约有9.5亿公顷,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和浜海地区,总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次生盐渍化土壤约为500-8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北灌区、主要蔬菜产区、设施农业产区、以及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不施有机肥地区或施用高含盐鸡粪的地区,其中江苏地区约为15-20万公顷以上。河北省廊坊市、江苏淮安市反映: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常常造成作物减产减收,较重的次生盐渍化土壤会造成立苗困难、土传病害严重、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甚至土壤撂荒,经济损失巨大。
形成的原因:一是大水漫灌,返碱严重;二是连坐栽培,土地过度使用,土壤性质恶化;三是化肥高投入,基本不施有机肥,土壤盐分累积;四是不当投入有害、高含盐有机肥;五是设施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二、存在难点
防治次生盐渍化土壤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主要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有益微生物复合菌剂在高盐碱、高PH值的土壤中的优势生长问题;二是缺乏土壤改良剂实用技术目标的综合研究(高PH值、高含盐量、缺少微量元素、土传病害、土壤板结等);三是有关生物技术工程化促进防治盐碱和培肥地力的双重功能的研究;四是有关防治次生盐渍化土壤实用技术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我公司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农委有关微生物专家、土壤肥料专家、农学专家、工程专家有关改良盐碱土壤的研究成果以及美国科学家多年研制的高科技生物工程产品的基础上,广泛合作开展了次生盐渍化等土壤的治理与改良工作。研究从微生物技术应用、土壤改良两个方面系统切入,立足生物技术工程化,将生物应用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综合配套,取得了一些实用成果,结合厂连配工艺配方优化升级,开发出了“有机矿化活性”(BOS)土壤改良液肥产品,有减少盐分,限制黏土的扩展以避免土壤结硬,加强固定土壤中的氮,使各种有益微生物易于繁殖发展等作用。可逐步分解土壤的沉积物,减少直至清除土壤垃圾及环境污染,分解屏蔽土壤中有毒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同时对土壤中及农产品的毒性物质及残留农药具有解毒作用,长期使用该产品对土壤良性循环有促进作用。可广泛地用于维持良田运作及内陆盐碱地、沙荒地等的改良,同时也为改良次生盐渍化等污染土壤和培肥地力双重工作拓展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次生盐渍化等污染土壤治理使用方法
(一)使用技术要点:
不同的盐碱地、板结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土壤、轻度以及深度污染的土地,使用的份量都不一样。根据不同的倍数稀释,均匀喷到目标土地上,喷后必须多浇水,但不可以有水坑积水。使用七天后土壤开始松化、有湿度。
(二)盐碱地轻度污染土地使用方法:
目标土地有:轻度污染的土地以及次生盐渍化土地、低产土地、老化土地、板结土地。
1、第一次使用:每亩使用0.5-1升产品稀释600倍,直接喷到目标土地上,隔天必须多浇水;
2、第二次使用:隔15天后,每亩使用0.5-1升产品稀释800倍,再喷一次。
(三)盐碱地深度污染土地使用方法:
1、第一次使用:每亩使用1升产品稀释300倍,直接喷到目标土地上,隔天必须多浇水;
2、第二次使用:隔15天后,每亩使用1升产品稀释600倍,再喷一次。
如果有要求持续维护土地的修复以及高产,减少土壤污染侵染农产品,建议每2年使用产品一次,每1升产品稀释1000倍,均匀浇在所耕作土地上,每1升产品可以使用3亩地。